• 网站首页
  • 文化资讯
  • 文化旅游
  • 体育文化
  • 品牌文化
  • 文化教育
  • 城市文化
  • 影视文化
  • 公益慈善
  • 文化展览
  • 戏曲戏剧
  • 音乐文化
  •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聂建军

    发布时间: 2024-10-23 17:55首页:主页 > 文化资讯 > 阅读()

    《 时代印记 》——为人民而艺术丨专访聂建军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不仅是对文化地位的肯定,更是对艺术使命的召唤。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人民,更应回归人民,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这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要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从人民的喜怒哀乐中汲取灵感,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展现人民的风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只有扎根脚下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为人民而艺术”,意味着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期许,也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艺术作品应当是人民情感的共鸣器,是人民生活的写照,是人民精神的食粮。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让艺术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人民的心灵,让“为人民而艺术”成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和行动指南,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聂建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西省艺术教育协会副主席,九江市美协驻会副主席,九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驻会副主席,九江市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九江市漆画研究院院长,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导师,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高级研修班。

    专业成绩:

    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五、六届全国漆画展,全国首届小幅漆画展、首届全国漆画屏风作品展,第三届中国(北仑)青年漆画大展,全国漆画学术邀请展,全国漆画名家邀请展,中国漆画文献集,中国高等院校美术精品教材等。



     

    1.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答:作为美术工作者,“培根铸魂”是一种信仰,担当,是每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和精神。我认为中国美术家,不光是在创作上要紧扣时代主题,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应该以艺术的力量为中国的文化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乘风者》160×120

     

    2.在您的创作和教学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答:在我的创作中更注重思想的表达,不是物象的本身,而是最想表达物象背后的思想内涵带给时代和他人的一种思考。

     我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导学生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会去思考,去体会,去辨别,去总结,最后以形象的创作方式去感染他人。

     

    《浮城过往·3》160×120


    3.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 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


    答:艺术为人民,我作为长期从事美术工作及创作者来说,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一个民族,人民是基础,更是根本,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观点从来都没有被否认过,生活即是艺术,艺术也是生活,脱离了人民的艺术,我想可能会是空中楼阁。在我的创作历程中,就有很多的作品题材非常贴近人民和生活本质,用很直接的艺术形式对话大众,例如:“扶贫路上”“向爱而生”“浮生”等系列创作灵感都源于生活,在人民的生活中进行提炼。

     

    《浮城过往·5》200×80

     

    4.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答:我一直认可一个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产物,作为当下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创作,也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总结的课题,所以在我的创作上一直在紧扣时代主题,用艺术的语言在和他人对话,其实每个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思考同样一个问题,作品在不失艺术面貌的同时都希望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浮生·1》60×60

     

    5.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美术家,代表了中国美术的先进方向。在国际交流之中,中国美术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 如何通过美术展现中国形象?

     

    答: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上下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自信也是中国美术的自信,中国历史上的美术大家在国际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美术同样也应该以完全自信的面貌出现在国际上。在美术创作中紧扣中国文化时代主题,提炼中华文化之精髓,就是中国形象。

     

    《浮生·6》60×60

     

    6. 您提到不断吸收当代流行,同时保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性,那么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您是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自我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

     

    答:在创作中我们需要传统,其实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坚持自己创作的风格和个性,也是自己对这个时特征一种理解和诠释,艺术是需要创新的,没有固化,没有束缚。

    在我的创作中会有传统和现代的相结合,我创作中追求的是既要有传统的表现也要有创新的思维,这样不会容易脱离艺术的时代轨道,从而艺术自我表达和大众审美之间才能恰如其好。

     

    《浮生·8》60×60

     

    《锦绣山河》100×100

     

    7.《献给母亲的歌》这幅作品中展示了人物形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请问您是如何运用漆艺的技巧来表达对祖国繁荣昌盛和人民美好祝福的情感?


    《献给母亲的歌》160×120

    答:作品《献给母亲的歌》创作源于民间艺术及艺人,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表达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幸福的,每个人都陶醉在自己的艺术音乐中,这些都是时代赋予给他们的。

     

    从创作技法中我采用了漆画创作中不常用的技法,人物速写,传统雕刻,沷漆等方式,通过流动的速写线条来讴歌时代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传统的雕刻又象征着中国古老的艺术文化,漆的自由流动,色彩斑斓,反映了祖国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祖国繁荣昌盛。

    《空山寂静》200×60

     

    8.请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答:我在文联工作,桥梁纽带是我的方法,为艺术家服务是我的使命,同时也是我创作的动力,近期我在创作长江最美岸线系列作品,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有义务承担为中国文化自信作出贡献。

    《濂者自清》120×100

    《静述流年》80x60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文化资讯 - 文化旅游 - 体育文化 - 品牌文化 - 文化教育 - 城市文化 - 影视文化 - 公益慈善 - 文化展览 - 戏曲戏剧 - 音乐文化

    站点声明:本网内容为转载,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如有站点名称冲突,侵权等请联系我们删除,请您监督!

    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文化报道 版权所有 XMl地图